close
不同地方量血壓,誤差值竟超過50毫米汞柱!1名50多歲女性教師,每次到醫院門診量血壓,收縮壓常飆破180,但當她回家再次測量時,卻都量出還算標準的130,令她感到相當困擾。醫師表示,有1/3民眾患有此「白袍症候群」,建議民眾平時在家便要定時量血壓,並將數值紀錄下來供醫師參考。



收治該病例的成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劉秉彥表示,很多人一到醫療院所,在周遭都是身著白袍的醫護人員環境下,會因不自覺產生壓力而導致血壓失真,臨床觀察發現,有此症狀者,血壓動輒誤差達30至40毫米汞柱,醫師若只依門診血壓數值來給藥,恐會出現患者血壓過低的現象,故醫師多會要求患者在家定期量血壓,並至少拿一周的紀錄值來門診,作為診斷依據。







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、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,民眾在家應秉持「722」的量血壓原則:每周量7天、每天量2次(起床睡前各1次)、每次量2遍取平均值,且在剛買血壓計時,左右手各量數次,取血壓高的那隻手做為未來量測的手。王宗道進一步補充,民眾也應常改變姿勢來量血壓,若站著量與坐著量的值超過20毫米汞柱,代表有「姿勢性低血壓」,恐在姿勢變換時出現頭暈、無力等症狀,進而增加跌倒的意外風險,民眾不可不慎。我國約有475萬人患有高血壓,統計顯示,高血壓病人未來罹患腦中風、心臟病、腎臟病的風險,分別是一般人的2.84、1.93及1.66倍。根據美國國衛院的最新臨床試驗,75歲以下族群,血壓若控制在120以下,總死亡率較140以下者低27%,75歲以上族群則低了33%,證實將血壓控制在120以下是有「極大助益」的。心臟學會和台灣高血壓學會建議,心血管患者、腎臟病患者、75歲以上老人,傳統血壓測量應以130以下為標準;劉秉彥說,若以美國國衛院的量測方式,則應控制在120以下,該方式類似居家量測,包括使用自動電子血壓計,每次量3次、每次間隔1分鐘,在無醫療人員在場、獨立房間內不受干擾的完成,「觀察發現,這種測量會比門診測量低16收縮壓」。(中國時報)









C7216993AA097B7A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fg05m67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